关于鲁迅对冯至的高评价如何看?是否认为有溢美之嫌呢? - 知乎
中国现代诗关于鲁迅对冯至的高评价如何看?是否认为有溢美之嫌呢?鲁迅曾高度评价过冯至,赞誉他为“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”,无疑当然包含有鲁迅个人对中国新诗的期待和个人的欣赏情趣,那么就冯至个人而言,又有哪些过于常人… 20年代新诗热以后,一堆人都在搞新诗,各种理论和创造尝试都有。 最开始叫嚣着要白话要创新,把一切旧的都打破。后来这些人自身作为艺术家不能忍受自己作品一点艺术味道都没有,就提出还是要加技巧性的东西进去。 一部分去从西方乐土吸收新思潮营养,一部分在被砸倒的老中国废墟里面挑拣值钱的。回来以后试图融合创造出自己的东西,但一直达不到期待的美学高度。 20年代的冯至走的传统美学风格,40年代受到德国存在主义熏陶诗风其实改变了不少。 鲁迅评价的是20年代的冯至。
关于鲁迅对冯至的高评价如何看?是否认为有溢美之嫌呢? - 知乎
我的寂寞是一条蛇, 静静地没有言语。 你万一梦到它时, 千万啊,不要悚惧!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、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
钟灵毓
学生们也许认为,我们都还小啊,很多东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,还看它干嘛,读它干嘛?诚然,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作品,往往需要人生阅历。但真到我们人生阅历足够的时候,或许我们却没有闲暇更没有闲情去读它们了。我们利用嬉戏玩乐的时间去看一些读一些背一些文学珍品,这是为我们的未来预先存储一笔精神财富。文化的东西是可以发酵的,随着年龄增长、阅历丰富、认识深刻,那些东西便在我们脑子里分解、沉淀、澄清。重新想起它们时,其要义与主旨自然领会。记得被鲁迅先生称作“中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抒情诗人”的冯至曾说过:“我在童年时背诵过一部《论语》,半部《诗经》,当时的确很痛苦,在那些费解的字句里消磨了我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,可是成年后,渐渐了解了其中的意义,也像吃橄榄一般,苦后有余甘。如今我并不后悔在儿时背的那一部半书。”诚哉斯言!
